馆情动态

“红船刻史诗 诗铸山河志“小小阅读推广人朗诵作品展播(四十七)

发布时间:2025-07-19

       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,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、厚植家国情怀,激发青少年读者对阅读和朗诵的兴趣,青岛西海岸图书馆发起的“红船刻史诗 诗铸山河志”系列主题朗诵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。

       经馆方评选后对小读者们投稿的优秀作品进行线上展播,让我们携手小小阅读推广人,以青少年之声传递爱国情怀,用青春之声诠释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。

朗诵作品展播
 
朗诵者:于千程

推送机构:美鸥口才

 

朗诵内容
 
       那是1938年的寒冬,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二支队进驻今黄岛区泊里镇,掀起了抗日救国热潮。国难当头,民族危亡,在日寇的严酷统治下,邱家庄同胞三姐弟丁笑秋、丁荣贵、丁荣娇毅然决然地选择投身革命,奔赴抗日救国的滚滚洪流。在血与火的战斗中,丁氏三姐弟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。

       遗憾的是,由于叛徒出卖,丁氏三姐弟不幸被捕。为得到八路军的军事情报,敌人将丁荣华关押了近十个月,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,敌人的酷刑逼训无所不用其极,丁荣华遭遇了压杠子、灌汽油、坐老虎凳,用刀豁开腿肚子在上面撒盐、用烧红的铁锨烙胸背等十几种惨无人道酷刑,血水从丁荣华的耳朵、鼻子、嘴巴里直往外冒,但自始至终,丁荣华的嘴像铁打钢铸一般,一句机密都不泄漏,他血肉模糊而神情坚毅:“我是共产党员,你们休想从我的口中得到任何消息!”敌人无计可施,只好把目光转移到了两姐妹身上,受尽酷刑的弟弟被拖到她们面前:“你们两个女八路把干的事情说出来吧,不说,这就是下场!”然而姐妹俩并没有因此而动摇,敌人气急败坏,用烧红的铁锨烙在她们的身体上……揪心的疼痛让二人的意识渐渐模糊,担心自己昏迷时说出机密,妹妹丁荣娇果决地咬断了自己的舌头……

       敌人恼羞成怒、穷途末路,便大开杀戒,1945年5月21日,天空呜咽,愁云惨淡,伴随着一声枪响,年仅21岁的丁笑秋壮烈殉国。两天后,两位姐姐也被活埋在了泊里东门外。

       天地英雄气,千秋尚凛然。是什么让三姐弟将苦难化作奋斗的意志,宁死也不放弃革命呢?这是信仰的力量、是民族的大义!

 

朗诵者:李熠柯

推送机构:美鸥口才

 

朗诵内容
 
       今天,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,站在这里讲述一个关于信仰、奉献与传承的故事——一个普通沂蒙妇女用一生诠释“沂蒙精神”的动人篇章。  

       一筐煎饼,托起革命的希望。1947年,孟良崮战役打响时,沂南县李家峪村的19岁姑娘李凤兰刚结婚三天。听说前线战士缺粮,她连夜推磨烙煎饼,手指磨出血泡也顾不上疼。天不亮,她就背着上百斤煎饼翻山越岭送往前线。途中遭遇敌机轰炸,她死死护住煎饼筐,自己却被弹片划伤肩膀。当战士们接过沾着血迹的煎饼时,许多人红了眼眶。有人问她:“不怕死吗?”她只说:“俺的命比不上战士的命金贵!”  

       一双布鞋,走出军民鱼水情。解放战争时期,李凤兰带领村里的妇女们纳鞋底、做军鞋。寒冬腊月,她们围坐在油灯下,一针一线熬到天亮。手冻裂了,就用布条缠住继续缝;眼睛熬红了,就用冷水拍脸提神。三年间,她们做了1200多双军鞋。有一回,一名小战士脚上磨出血泡,李凤兰当场脱下自己的鞋给他穿。战士不肯要,她硬塞过去:“俺在家能光脚,你们打仗不行!”  

       一生坚守,铸就精神丰碑。和平年代,李凤兰的故事并未结束。她把毕生积蓄捐给村里建小学,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讲革命故事。90岁高龄时,有记者问她:“您这辈子图啥?”她摸着胸前的党徽说:“俺就图对得起‘共产党员’这四个字!”2019年,老人安详离世,葬礼那天,上千名群众自发为她送行——他们中,有她当年救助过的战士后代,有她资助过的学生,更有被她的精神感召的年轻党员。  

       新时代的沂蒙精神,我们如何传承?同志们,李凤兰的故事告诉我们:沂蒙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千万齐鲁儿女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担当!今天,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,在科技攻关的实验室中,在抗疫救灾的第一线,沂蒙精神依然熠熠生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