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德润心|《文明之旅》第二季首场谢幕,光影交织,点亮文明探索旅程
奔涌的历史长河承载着文明的记忆,对文明的追溯与思索,正是《文明之旅》观影会的主线。3 月 8 日,青岛西海岸图书馆举办的《文明之旅》观影活动顺利举行,读者们在罗振宇老师的历史叙事中溯流而上,触摸中华文明交织的千年脉络 。
《文明之旅》是罗振宇老师主理的一档历史文化节目,计划以二十年时间逐年推进历史叙事。第一季回溯至公元1047年,本季从公元1048年继续启程,以黄河为线索,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探索。
《文明之旅》公元1048年
黄河,在诗人李白的笔下,有着“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的磅礴气势。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它扮演着极其复杂且多元的角色,生动展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千丝万缕、不可分割的紧密关联 。
罗振宇老师从1048年商胡决堤事件切入,深入剖析了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复杂关系。
一方面,黄河的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,表面上看这是天灾,实则是长期人地矛盾的集中体现。黄河中游地区,过度开垦与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,泥沙淤积抬高河床,最终引发频繁决口,这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惨重损失,更重塑了黄河流域地理与历史的进程。
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,黄河还塑造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性格与坚韧特质。黄河中游的渭河、汾河流域,分布着陶寺遗址、二里头文化遗存,有力的印证了尧舜禹传说与早期文明的渊源。
黄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,丰富的水资源为灌溉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撑,为古代农业与经济繁荣奠定坚实基础。因此,黄河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,成为“母亲河”的代名词。
在罗振宇老师的深度解读下,大家得以洞察黄河作为“母亲河”的复杂性,更领略到中华文明在重重挑战中持续成长的波澜壮阔历程。
黄河宛如一面镜子,当我们为它带来的动荡与毁坏而悲叹时,也应敏锐的察觉到它蕴藏的生机与包容。面对自然的强大威严,人类往往无力彻底掌控,但我们始终拥有去理解、尊重并谨慎利用自然的可能性。
通过《文明之旅》观影会,读者们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兴衰更迭,感知镌刻于我们血脉中的文明传承。
未来,青岛西海岸图书馆将举办更多精彩的文化活动、提供形式多样的阅读体验,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了解历史、传承文化的机会和平台。